2008年11月15日星期六

金融危机对全球乃至中国的影响,中国如何应对?

英国《经济学人》:中国救市动真格勿等闲视之
香港11月14日电(记者 黄晓南编译报道)当被问及会如何拯救世界金融危机时,中国官员不断重复一个答案:“保持我们自身经济畅顺,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一些国际人士漠视这番说话,当作是无意义的陈腐套语。15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刊专文指出:这些人实在是大错特错!  文章说,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确实能大大缓和环球的经济衰退。而在中国官员宣称要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他们也拿出了有力的佐证:一个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这证明了,中国政府愿意尽其所能,保住经济增长的势头。  中国政府的这个方案,以两年为期,总额占年度GDP的14%,将会是史上最庞大的非战时刺激经济方案。虽然,4万亿这个数字可能包括了一些业已公布措施的预算,但整体而言仍然是惊人的。  方案列出了“十大措施”,包括提高农作物价格、降低企业增值税、投资基建、医疗保障、教育、环保以至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等,几乎涵盖了一切,骤看来,就好像是向圣诞老人要求的礼物清单。这种规模的救市方案,证明中国领导人明白了两件事:第一、这次金融危机的伤害性;第二、中国有充足的财政和借贷能力去作出抵抗。而他们也正在发出这样的一个政治讯号--中国已经准备好全力去应付金融危机。  文章说,中国领导人认为,必须要维持最少8%的经济增长,才能避免严重的失业问题。在这情况下,增加投资基建以带动内需,是维持经济增长的最佳办法之一。中国不是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当时的日本胡乱修桥筑路,造成严重浪费。但今日的中国仍然是一个“穷国”,铁路和道路建设仍有庞大的改进空间。而中国今次刺激经济方案的重点之一,就正正是铁路和道路的建设。  此外,方案还包括提高对穷人的援助,以及投资医疗和教育系统等,可望刺激中国人的消费,以扭转一种“国际歪风”(grotesque global distortion),即是贫穷的中国农民辛苦悭俭储钱,然后借贷给负债累累的西方人去挥霍。当中国的8亿农民都选择消费而非储钱,中国的内部消费将大大增加,可以减少国家经济对出口的依赖。  文章最后说,长远而言,中国的经济仍然面临重大的改革挑战,当中包括农地改革(“土改”)问题。农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他们理应拥有更大的权益,包括抵押农地以借贷的权利。在环球金融海啸下,中国政府最近出台的农地改革政策,正有发光发热的好机会。
---------------------------------------------------------------------
樊纲吁明年发7500亿国债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应已走过60%,世界经济很可能还有三至五年的调整期,中国在外贸条件恶化的条件下应积极扩大内需。樊纲建议,中国明年可以考虑发行7500亿元人民币国债,藉此加大铁路、城市公共交通及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据《中国证券报》引述樊纲指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下滑局面,近期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措施相当及时到位。他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内地GDP增长率将低于9%,明年可能低于8%,如果能不低于8%已很不错。及至二○一○,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回到8%至9%的潜在正常增长区间。
经济需三至五年调整
他直言,本次金融危机的波及面和影响程度已超过一九二九年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目前不受约束的美元本位货币金融体系,美国长期维持财政和贸易双赤字,最终导致世界金融体系出了大问题。樊纲预计,全球经济将面临三至五年的调整期,但不会发生类似一九二九年后长达十年的大萧条,最重要的原因是宏观调控手段的进步和各国政府合作抵御危机。
樊纲认为,中国未来宏观调控取向应以及时扩大内需为主,而扩大内需主要通过投资和消费两方面。目前启动消费难以迅速见效,拉动内需的主要渠道为投资。中国40%的投资为企业投资,目前处于经济下滑周期,这部分能维持正增长就已属理想;30%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政府投资,其余30%为房地产开发投资。他称,目前的宏观调控,主要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为目标。
金融危机影响刚开始
樊纲认为,当前制约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不是储蓄率和消费率比例问题,而是由于大量企业未分配利润的存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逐步下降。提高居民有效收入,需要逐步推进收入分配和财税体制改革,但短期可能难以见效。此外,可以通过减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农民工社保关系转移等方式,增加居民有效收入。
至于外贸方面,樊纲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虽然目前外贸增长仍然较快,但明年有可能下降。他又认为,内地宏观调控应以反周期政策为核心内容,防范泡沫出现,提供公共服务,熨平经济周期。中国在发展高端服务业、高新科技行业的同时,不应打压制造业等领域。当前尽管世界经济面临下滑,但普通消费品受到的影响较小,这部分消费还可能因替代高端产品而保持增长。中国如果不保持这块市场,有可能被印度等其他国家取代。
-----------------------------------------------------------------------------------------

各方观点:
李维森说,中国这几年通过人民币快速升值来调整经常项目。但是中国调整的只是名义汇率而非实际汇率,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没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的经济失衡主要是内部失衡,而非外部失衡。中国经济的水平仍很落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造成适度的通货膨胀,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外部失衡形成机制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本身储蓄转换投资渠道的缺失,最终导致中国证券和房地产的泡沫,陷入恶性循环。所以政府更应该关注和调整实际汇率而非名义汇率,应该加速国内市场化改革,使得通货膨胀自动导致实际汇率的上升,这才是使得贸易自动趋于平衡的有效举措。
  与调整经常项目手段相比,中国更应该调整资本项目。既然中国掌握大量的外汇储备,就应该利用外汇储备顺差进行对外投资。但是这种投资并不应该通过主权基金。除了委托代理问题以外,还有政治问题,使得主权基金不大可能获得国外重要金融公司的股权。与目前的政策相反,我们应该尽快开放资本项目,促使居民和企业对外投资。我们的居民可以更多持有较为熟悉的非金融类公司,如沃尔玛、可口可乐之类公司股权,风险将远比目前国家主权基金投资来得低。
  拉动内需从分配入手
  李维森认为,中国大量出口的根本原因是内需不足。内需不足有三个深层的原因。
第一,国民收入中劳动份额持续下降;
第二,收入分配差距快速拉大,中国经济正迅速拉美化,成为世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第三,社会保障体系严重欠缺,使得人们对未来的保障缺乏信心,最终使得中国人不敢消费。启动内需正应该对症下药,针对这三点原因采取相应的政策改革,解放投资,解放消费。
  中国目前消费需求相对于经济高速增长来说一直偏低。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倒闭,证券大幅缩水,内需疲软,CPI下降。第三季度的GDP已经开始下降,第四季度的GDP将进一步地下降。
  次贷产品、衍生产品、虚拟经济的初衷正是刺激有效需求不足,帮助中低收入人群获得住房。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的形式已经走向虚拟化、电子化,巨额货币在虚拟的金融部门中流动,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传统的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目前高度复杂的金融环境。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应当分开,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做法。要知道,中国目前正在走向“中低速增长”下的“通货紧缩”,这才是当下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警惕短期冲击成为长期衰退
  李维森说,我们要反思,中国目前的经济受挫只是一个短期下滑,还是一个长期缓慢性的衰退?从更大范围来看,这一次的金融风暴到底是一次实质性的危机,还只是虚拟经济的正常波动?这就需要我们把当下的经济、金融环境放在更长时段、更广视野内观察。任何短期内的革命思想都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自发产生的必然纠错结果,背后有很深刻的原因。
    悲观派:美国的金融困境可能是摧毁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催化剂。明年GDP最低降至6%。乐观派: 中国有着10%的增长率。拥有1.8万亿储备,可以轻易摆脱美国的危机。悲观派:  中国回避美国危机的机会日益减少。
  新加坡LGT GROUP战略家霍奇(Simon Grose Hodge)表示,美国消费者财务困窘,他们正停止购买中国出口品,而中国内需无法弥补这个缺口。
  北京大学金融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补充说,“我们都希望,与美国金融危机相关的衰退非常非常温和。”
  美国温和减速的机率的减少速度几乎和股价下跌的速度一样快。尽管华尔街的救援动辄千亿计,但消费减弱以及就业猛减的情况很可能加剧。乐观派:
香港一位大学校长:美国的消费下降,美国人没有钱了,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反而增加了,因为经济不景气对价廉物美的产品需求会大幅增加,而对高档产品比如奢侈品的需求会减少,所以受影响最大的是法国和意大利等国。
悲观派:
  华尔街的衰退让北京的官员心忧。中国的重商主义模式让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危险地依赖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消费者。如果美国经济如今漫长的疲软期,亚洲的增长将经历挫折。
  欧洲和日本恐怕不能提供什么帮助。日本正处于衰退的边缘,而欧洲越来越容易受到美国状况的影响。中国将受到所有这一切的伤害,亚洲失去关键的稳定源。乐观派:朝鲜日报记者 崔有植撰文“要正确看“中国经济危机论”的另一面”他在文中指出:世界经济的萧条只是东莞面临危机的一个侧面。中国政府从去年起对东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组,大幅限制银行的贷款,严管环境以免污染环境的企业落脚。
今年初中国政府公布进一步加强工人权利的新劳动法,这一举措也向中小企业施加压力。其间有些中小企业适当回避了社会保险义务,加班费也加在固定工资能少发就少发。然而,《劳动合同法》出台后,这些企业的负担一下子增加了。再则,因内地开发廉价的农村劳动人口流入也被迫中断,甚至出现劳工荒。
一言以蔽之,凡是能源耗量大、浪费资源多、污染环境严重的中小企业,和那些靠廉价劳动力出口的低付加价值的企业只能被淘汰出局。与此相反,中国政府对有高新技术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则不分内外积极引进,给予破格优惠。不久前,中国还派遣专家到韩国和台湾,探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和台湾如何摆脱单纯加工出口过程。
最近,随着中国经济面临困境,韩国国内出现了“中国经济危机”说法。但如果不考虑“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广东省等地正在进行的产业改革,光谈表面的危机现象,这种危机论只能是个传言而已。最后他还不无担忧的指出:这样做韩国说不定会重蹈被三星、LG电子赶超的索尼、东芝的复辙。换句话说:如果中国的产业调整成功的话,中国的企业也有可能赶超韩国三星和LG这样的企业。
------------------------------------------------------------------------------------------------
李维森说,中国这几年通过人民币快速升值来调整经常项目。但是中国调整的只是名义汇率而非实际汇率,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没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的经济失衡主要是内部失衡,而非外部失衡。中国经济的水平仍很落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造成适度的通货膨胀,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外部失衡形成机制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本身储蓄转换投资渠道的缺失,最终导致中国证券和房地产的泡沫,陷入恶性循环。所以政府更应该关注和调整实际汇率而非名义汇率,应该加速国内市场化改革,使得通货膨胀自动导致实际汇率的上升,这才是使得贸易自动趋于平衡的有效举措。
  与调整经常项目手段相比,中国更应该调整资本项目。既然中国掌握大量的外汇储备,就应该利用外汇储备顺差进行对外投资。但是这种投资并不应该通过主权基金。除了委托代理问题以外,还有政治问题,使得主权基金不大可能获得国外重要金融公司的股权。与目前的政策相反,我们应该尽快开放资本项目,促使居民和企业对外投资。我们的居民可以更多持有较为熟悉的非金融类公司,如沃尔玛、可口可乐之类公司股权,风险将远比目前国家主权基金投资来得低。
  拉动内需从分配入手
  李维森认为,中国大量出口的根本原因是内需不足。内需不足有三个深层的原因。
第一,国民收入中劳动份额持续下降;
第二,收入分配差距快速拉大,中国经济正迅速拉美化,成为世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第三,社会保障体系严重欠缺,使得人们对未来的保障缺乏信心,最终使得中国人不敢消费。启动内需正应该对症下药,针对这三点原因采取相应的政策改革,解放投资,解放消费。
  中国目前消费需求相对于经济高速增长来说一直偏低。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倒闭,证券大幅缩水,内需疲软,CPI下降。第三季度的GDP已经开始下降,第四季度的GDP将进一步地下降。
  次贷产品、衍生产品、虚拟经济的初衷正是刺激有效需求不足,帮助中低收入人群获得住房。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的形式已经走向虚拟化、电子化,巨额货币在虚拟的金融部门中流动,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传统的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目前高度复杂的金融环境。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应当分开,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做法。要知道,中国目前正在走向“中低速增长”下的“通货紧缩”,这才是当下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警惕短期冲击成为长期衰退
  李维森说,我们要反思,中国目前的经济受挫只是一个短期下滑,还是一个长期缓慢性的衰退?从更大范围来看,这一次的金融风暴到底是一次实质性的危机,还只是虚拟经济的正常波动?这就需要我们把当下的经济、金融环境放在更长时段、更广视野内观察。任何短期内的革命思想都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自发产生的必然纠错结果,背后有很深刻的原因。
    悲观派:美国的金融困境可能是摧毁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催化剂。明年GDP最低降至6%。乐观派: 中国有着10%的增长率。拥有1.8万亿储备,可以轻易摆脱美国的危机。悲观派:  中国回避美国危机的机会日益减少。
  新加坡LGT GROUP战略家霍奇(Simon Grose Hodge)表示,美国消费者财务困窘,他们正停止购买中国出口品,而中国内需无法弥补这个缺口。
  北京大学金融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补充说,“我们都希望,与美国金融危机相关的衰退非常非常温和。”
  美国温和减速的机率的减少速度几乎和股价下跌的速度一样快。尽管华尔街的救援动辄千亿计,但消费减弱以及就业猛减的情况很可能加剧。乐观派:
香港一位大学校长:美国的消费下降,美国人没有钱了,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反而增加了,因为经济不景气对价廉物美的产品需求会大幅增加,而对高档产品比如奢侈品的需求会减少,所以受影响最大的是法国和意大利等国。
悲观派:
  华尔街的衰退让北京的官员心忧。中国的重商主义模式让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危险地依赖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消费者。如果美国经济如今漫长的疲软期,亚洲的增长将经历挫折。
  欧洲和日本恐怕不能提供什么帮助。日本正处于衰退的边缘,而欧洲越来越容易受到美国状况的影响。中国将受到所有这一切的伤害,亚洲失去关键的稳定源。乐观派:朝鲜日报记者 崔有植撰文“要正确看“中国经济危机论”的另一面”他在文中指出:世界经济的萧条只是东莞面临危机的一个侧面。中国政府从去年起对东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组,大幅限制银行的贷款,严管环境以免污染环境的企业落脚。
今年初中国政府公布进一步加强工人权利的新劳动法,这一举措也向中小企业施加压力。其间有些中小企业适当回避了社会保险义务,加班费也加在固定工资能少发就少发。然而,《劳动合同法》出台后,这些企业的负担一下子增加了。再则,因内地开发廉价的农村劳动人口流入也被迫中断,甚至出现劳工荒。
一言以蔽之,凡是能源耗量大、浪费资源多、污染环境严重的中小企业,和那些靠廉价劳动力出口的低付加价值的企业只能被淘汰出局。与此相反,中国政府对有高新技术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则不分内外积极引进,给予破格优惠。不久前,中国还派遣专家到韩国和台湾,探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和台湾如何摆脱单纯加工出口过程。
最近,随着中国经济面临困境,韩国国内出现了“中国经济危机”说法。但如果不考虑“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广东省等地正在进行的产业改革,光谈表面的危机现象,这种危机论只能是个传言而已。最后他还不无担忧的指出:这样做韩国说不定会重蹈被三星、LG电子赶超的索尼、东芝的复辙。换句话说:如果中国的产业调整成功的话,中国的企业也有可能赶超韩国三星和LG这样的企业。
-------------------------------------------------------------------------

各方观点分析:  很多人说中国增长从10%下降到8%不算是灾难。然而如果一个政府依赖繁荣来掩盖国内挑战(包括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那么增长放缓就会是一个大问题。
  目前最需要的是一次猛烈的重新平衡:更多国内消费,强化的货币以及保健、退休金及教育方面更大的投入。若能迅速成功而且受破坏程度最小,那将是经济历史上难得的壮举。
  那些认为中国可以在美国下沉的时候继续一帆风顺的人们可能和一年前那些辩称可以牵制次贷危机人们一样错。
  这里要提到的一个关键点是,亚洲坚决与美国脱钩的重要性。不过知易行难。
  人们常说亚洲手中有牌。如果中国倾销5190亿美元的财政债券,美国就会遭受休克。然而,美国危机也会拖垮中国举足轻重的出口产业。
  股市也是。很多中国人没有经历过衰退——他们习惯于蓬勃发展,不习惯增长放缓。股市投资者习惯于双位数收益,不习惯股价大跌。中国股市今年下跌58%对情绪的影响尚是未知数。
中国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总结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十大影响:“第一个是股市冲击,第二是海外投资受损,第三是出口下降,第四是美元疲软造成外汇储备损失,第五是银行新不良资产,第六是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减少,第七是失业,第八是物价,第九是国际流动性紧张造成外汇储备下降,第十是市场信心。”
  唐双宁也表示,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此次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的暴发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和机会。
  “第一,它可以促使美国收敛,我们的话语权加大。第二,世界能源、原材料价格下降。第三,如能看得准,可出手收购,借机进入华尔街。第四,促使我国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第五,使我们更冷静,走市场经济的路,但不迷信市场。”----------------------------------------------------------------------
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金融动荡对中国更多是心理影响。 她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对中国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金融动荡对中国的实质影响远远小于心理影响,因为中国金融业涉及国际金融市场问题产品的资金量是有限的。 中国金融业发展不够 经历了这场危机的冲击,吴晓灵认为中国经济必须减少对外需求的依赖。她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和13亿人口的市场是经济向内需拉动转型的基础条件,所以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国际市场的需求。 危机之后,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体系需要改革。吴晓灵认为,本次次贷危机的原因不在于金融创新,而在于创新的衍生产品脱离了让投资者充分了解风险的基本原则。中国金融业和美国情况不同,国内所面临的问题很可能还是发展不够。
同样是这个吴晓灵在短短的一个月后又说:
恶化速度超预期 中国经济困难程度将严重于1998年 我们的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国内经济周期已经进入到下行的调整周期,和世界经济危机叠加的情况下,尽管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但未来两至三年会非常困难,困难的程度要严重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现在中国经济的外向拉动程度要远远高于1998年,产能过剩的状况远远高于1998年。1998年,我们启动内需,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可以投资,消费方面,房屋和汽车消费还没有启动,当时银行启动了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贷款,极大地推动了内需。
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住房面临价格的泡沫,老百姓有支付能力的住房需求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汽车消费面临着高油价和环境污染、环境承受能力的制约,因而在居民的住房消费、汽车消费上已经不能和1998年相比。
现在要做的是,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来启动老百姓的消费,这不是一日之功。外向型程度的加深,产能过剩的加重,现实消费需求的启动不足,由于这三点,未来两至三年经济困难形势要比1998年严重。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对于物价问题,现在既有通胀的压力,又有通缩的危险,所以现在还看不准。
货币是中性的,不要指望货币刺激经济增长,如果想要用货币刺激经济增长,就是美国的今天。 如果明年经济下滑比较多、物价下滑也比较多,17%还是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我认为提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大家的预期更好。在稳定了货币供应以后,中国更大的、能够有所作为的是灵活的金融政策。不能因为美国金融玩得太过了,闹出金融危机,就停止中国的金融改革,中国的金融受束缚的地方太多了,应该加大改革的力度,这样才能搞活金融存量。我个人建议应该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我们现在病险水库太多了,农业吃的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老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有很多欠账。
二是城市公共事业。不要再去修高速公路了,现在中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承载量并不是很高。应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我们建了这么多的新型城镇,但地下管网是非常少的。为了政绩工程谁都愿意做地上的工作,而政府恰恰应该做地下工程。政府应该把地下的管道、下水道、排污道做好,应该把熟地卖给开发商建房子,否则是建不了文明城市的。政府要加大投资,应加大对公共事业的投资,特别是对地下管网和排污管道投资。
三是政府应引导社会投资,而不是自己投资。1998年以后积极的财政政策正确的一面是发了很多的国债,上了很多的国债投资项目,确实拉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也起到很多的挤出效应。
如果我们又是急急忙忙上很多项目,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是不好的。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想上大项目也找不到了,现在是钢铁过剩,马上会出现电力过剩,只要经济下滑,很多地方的产能过剩就会暴露出来,现在想粗放型地投资,也不容易找到好项目了,现在是内外形势逼着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此次启动国内消费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节能降耗的要求决定了个人汽车消费不会被积极鼓励,而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有着强大的住房需求,释放正常的住房需求是必然而可行的选择。
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效果,让房屋价格回归理性是启动正常消费的基础。
我认为,房价回调不会对房地产信贷产生重大的冲击。但房价回调会冲击地方财政的预算收入,从而间接影响市政建设项目,有可能增加银行不良贷款。
同时,也要为房地产企业开辟股本融资、债券融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多种融资渠道。
-------------------------------------------------------------------------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其实现在来看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一起进入一个再平衡过程,进入一个下降的周期,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觉得这个下降周期今年到不了,还完结不了,可能是明年,也可能是后年,这个大家现在谁也说不好。但是既然是一个周期性的下降,它总要起来的,就是未来中国靠什么起来,起来之后还能不能像前10年、前20年增长的那么快,我觉得这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未来的政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前几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出口还有投资拉动的,将来我们的出口能不能增长那么快呢?我们中国的人口结构现在是一个中年人,就是有工作能力的人占比非常大的一个结构,属于一种橄榄型的,两头比较少,老人和小孩儿都比较少,中间这部分人占比大的话,经济一定增长很快的。但是我们的拐点,就是2015点的时候就要到了,之后的话中国就进入了一个老龄化的过程,那样的话我们的成本都会上升,无论是劳动力成本还是资金的成本都会上升。因为劳动力少了,有能力储蓄的人也少了,这样储蓄率就会有所下降,这样的话,我们可能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会有所改变,因为我看了一些美国的人口拐点是2010年到达。只有2年就到达了,所以这波美国房价下降之后,它很难还有一个很大的反弹,将来卖房子的多,买房子的人少,尽管美国有些移民政策,但是还是改变不了它这个周期的。这样的话美国将来的潜在GDP增速也会下一个档次,不太可能再像前10年增长那么快,所以它对我们产品的这种进口需求本身就会下降。我觉得有一系列的政策,刚才你说能源价格调整的目的还是促使经济转型,使我们这种中低端的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型,像服务业转型,像高科技行业转型。这样的话我们的经济将来才能保持一个比较可持续的增长,才能避免与成本比我们更低廉的国家在低端竞争,而去迎接更加高端的挑战,这个是一个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政策。
要点:经济增长应转向依靠内需改善百姓生活
哈继铭:另外就是我们要使得经济增长由出口转为内需,尤其是消费拉动,这样的话老百姓要降低他们的后顾之忧,现在大家都觉得我将来退休之后这些生活保障、我的医疗、小孩的教育,他就不敢花钱。
要点:中长期财政刺激加强社保医保教育投入
所以政府真的是要提供财政刺激的话,应该提供一个中长期的财政刺激,而不是短期的财政刺激,这样的话就需要把我们的社保做深做实,建立健全社保体制。同时在医疗和教育方面要有更大的投入,使得现在老百姓放心去消费,放心的去花钱。对,另外还有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中国这几年是有了一个长足的提高,但我觉得水平还可以更快一些,因为城市化这个事儿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事儿。所谓城市化一定要是青壮年才有能力在城里找到工作,老年人他是没有办法城市化的,他到城里找不到工作,他就没有办法居留下来。
要点:农村土地制度与城市户籍制度需改革
所以我们觉得城市化进程推的加快,应当是和一些制度性的改革配套的,第一个就是我觉得中国的农村土地应该需要改革,还有城里的户籍制度也需要改革。这话怎么讲呢?就是我们如果说失去了改革的良好时机的话,将来这些农村的人口结构变老化之后,即使他能够到城里面来买房子,他也找不到工作了,所以他就不可能实现城市化。要点:抓住时机促进城市化避免人口结构拐点城市和的进程在人口结构拐点到来之后,一定要放缓的,所以我们现在要不失时机的促进城市化,设想如果现在农民可以把土地卖掉,揣着一笔钱到城里买一个房子,付的首付,并且他在这里能够找到工作,而且我们这个户籍制度改革,我们给他们的子女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这样的话,城市化就真正的实现了。要点:中国现未真正城市化应在2015年前改革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很多农村人口城里住十一个月,最后一个月过年他回去,他赚了钱不敢城里买房子,最后他还是在农村盖房子。这样的话就不是真正的城市化,而且2015年记住这个数字,之后再做这些改革的话,已经老了,就不可能再城市化了。
----------------------------------------------------------------------- 
郭建波深圳市英联国际不动产有限公司
政府在这个时候“救市”无异于捅破了这张纸,标志着房价将加速下跌。 根据深圳英联国际不动产最近对深圳部分商业银行秘密调查显示,深圳最近五年的个人按揭客户至少50%以上是类似美国的“次按”,也就是客户没有基本的还贷能力和收入保证。主要靠房价升值作为取款机。 稍懂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房地产投资在中国的上个世纪是没有投资杠杆效应和衍生产品的,所以市场比较平稳,那时中国的股票市场可以融资。所以股票市场更符合中国人一夜致富的心态。 后来,这些杠杆作用被取消后,股市的黑幕才渐渐付出水面,中国老百姓付出了血的教训和一生的代价。自从中国地产有了开发贷款、定金销售、特别是按揭制度后,房地产业务成为银行的优质业务,地产炒家、投资人和发展商也充分利用这种杠杆效应肆意炒做楼市,中国的地产泡沫也越吹越大,银行家和地产家终于度过了历史上最长最甜的蜜月期。 我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银行家还是坚信银行最优质的资产还是那些房地产按揭资产,所以中国的住房按揭证券化才很难发展,银行家们至少现在还相信中国的房价会比长城还要坚挺,因为他们才是中国地产泡沫的生产者和推动者。银行是老百姓的钱,国家不会不管,所以他们肆意将老百姓的钱流到地产商和炒家手中,已达成双嬴。 如果说,房地产商绑架了中国经济,还不如说是银行家伙同地产商缔造了中国地产的虚假繁华,绑架了中国经济,因为他们是最大的收益者和幕后黑手。 --------------------------------------------------------------------------------  财政部副部长麦考密克就金融动荡与全球经济发表讲话未来可以吸取的教训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这场风暴的中心,很难总结出确切的教训,而且为时过早。我想提出4点初步形成的看法,可能值得参考。
第一,毫无疑问,我们都已认识到我们的金融体制需要进行改革。为了恢复我们各类市场的活力及信心,美国积极按照"金融稳定论坛"(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 FSF)的国际专家和"总统金融市场工作小组"(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 PWG)的美国专家得出的结论采取行动。这些机构认为,我们必须提高透明度,采取谨慎的监管措施、风险管理,遵循市场规范,当然也随之需要对我们的各项监管措施、监管结构和国际体制进行进一步改革。
《金融稳定论坛》的建议适用于全世界各金融市场,我国将坚持全面实施这些建议。美国和其它国家从我们各金融市场面临的困境中得到了一些教训,中国可以而且应该吸取教训,从中获益,我们很愿意分享这些教训。但如果由于这次市场动荡,中国的决策人错误地放弃对金融创新的追求,将令人感到遗憾。金融创新对支持中国生产力的增长和保持宏观稳定必不可少。
其次,美中两国的经济结构不平衡已经使双方的宏观经济政策面临挑战,目前的动荡显然加剧了这种状况。对美国来说,目前的动荡使有效管理财政政策的工作遇到更大的困难。中国经济大幅增长历来以出口和投资为动力,但在全球经济下滑之际,这种战略可能不再可取。
中国领导人认识到,他们目前采用的增长模式已造成内外不平衡日益扩大,需要得到解决。在面临负面的外部冲击时,积极扩大内需,即大力提高消费和服务业的份额,可为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最可靠的保证。实现以旺盛的需求为主导的增长是政策方面的一项挑战,绝非无足轻重,但市场定价,包括利率与汇率,必须在国内市场生产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第三,我们认识到,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我们的增长和繁荣都更需要相互依赖。对国际贸易和投资开放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全世界的决策人必须继续保持警惕,防止在全球金融紧缩时期难免出现的目光短浅的保护主义倾向。美国和亚洲决策人的一项中心任务是,一方面欢迎开放贸易和投资提供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从开放中获益的机会广泛惠及大众。
最后一点,最近爆发的危机突出了主要经济体通过20国集团(G-20)、《金融稳定论坛》、国际货币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等渠道继续进行合作的重要性。最近的事态已经表明,市场动荡属于全球性事件。全世界各国政府已采取行动解决金融市场出现的问题,国际合作与协调高度密切。各国政府应继续采取个别和集体行动提供高度必需的流动性,增强金融机构的实力,提高市场的稳定性,拟定全面的监管对策。我们必须在共同的框架内密切协调我们的各项努力,务使一个国家的行动不以其它国家或整个系统的稳定为代价。
-------------------------------------------------------------------------------- 
总结:
中国人的消费观一度被作为保守、落后的代表。过去,限制消费并没有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财富,反而限制了创造财富的动力。大陆个人消费贷款推出之初,就曾引发很多争议,“借钱过日子”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而美国式过度消费引发的危机,印证了中国量入为出的理财观的价值。
当然,次贷危机并不否认适度消费的必要性。对于华人,重要的不是不花钱,而是有节制的、有风险控制的花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美国与其说是代表了两种消费模式,不如说共同促成了一个模式——就是说,美国的过度消费,以中国的过度生产为支撑;中国的内需不足,以美国的超前消费来补充。所以中国人省吃俭用攒的外汇都投进了美国国债。中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应该学习的经验,除了避免金融风险的无监管外,还需要从刺激内需做起。否则,生产过剩带来的危险,也不亚于消费过度。
目前全世界的经济趋势就是进入衰退的长周期。短期救市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崩溃,等待下一轮伟大的技术创新或者新兴国家进入国际市场,为全世界的经济复兴做好准备。我们无需对中国经济、金融现状过度悲观。中国政府拥有巨大的财富和资源,有很大的潜力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当然这笔巨额财富是双刃剑,利用不好反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阻碍。中国要进一步推进制度改革,彻底解决分配问题。
相关文章
金融危机最新消息
金融危机情况下海外华人如何面对当美国的债主危险性很大

没有评论: